根據國際交通論壇的報告,與2015年水平相比,到2050年,全球交通活動預計將增加一倍。隨著氣候變化成為全球關注的問題,我們必須生產出更高效、使用更環保燃料的車輛。本文探討了金屬切削中的材料選擇和創新如何有助于轉型更環保的車輛。
隨著全球人口的增加和經濟的持續發展,未來幾十年的汽車使用量仍將上升。國際能源署 (IEA) 報告稱,在燃料燃燒產生的直接二氧化碳排放量中,交通運輸已占24%,其中道路車輛占近四分之三。因此《聯合國氣候變化框架公約 (UNFCCC)》在2021年初發布了其交通運輸氣候行動路徑,希望到2050年,客運和貨運在轉用更可持續的車輛技術后將完全脫碳。
要實現這一轉變,需要兩方面措施并舉,一是向零排放交通運輸方式轉型,二是提高車輛效率。零排放交通運輸方式之一就是電動汽車 (EV),它在全球實現凈零排放方面發揮著不可或缺的作用。根據國際能源署的《2021年全球電動汽車展望》報告,截至2020年底,全球共有1000萬輛電動汽車上路。
雖然電動汽車使用量明顯呈上升趨勢,但其普及速度還可以通過進一步克服里程焦慮(即,擔心車輛不能行駛足夠的里程到達目的地)而加快。續航里程的問題除了采用更強大的充電基礎設施和對電動汽車電池設計進行改進之外,還需要減輕車輛每個元件的重量。
鋁材料在電動汽車的輕量化方面發揮著重要作用,其重量相比傳統汽車材料(鋼或鑄鐵)要輕得多。事實上,鋁材現已成為一系列車輛部件的常用材料,例如底盤、內部面板、電機外殼和電池外殼等。根據美國鋁業協會鋁運輸部門(ATG) 的說法,使用鋁材料來減輕電動汽車的重量可以帶來大致相同比例的續航里程增益。例如,如果車輛減重20%,則應該能夠在充電量相同的情況下多行駛20%左右的里程。
然而,眾所周知,鋁材部件的加工難度更大。鋁比大多數金屬更軟,熔點僅為660℃。在加工過程中,鋁的熔化溫度較低意味著切屑會因高速摩擦生熱而積聚并粘附在刀具上。這種切屑堆積會使刀具變鈍,從而難以切割坯料。此外,制造商可能會面臨刀具設置耗時、刀具磨損不一致、毛刺形成和表面光潔度差等問題。
這些挑戰可以通過選擇由先進材料制成的具有優化設計的工具來克服。例如,山特維克可樂滿M5刀具系列的M5C90 面銑刀便是專為需要長時間銑削作業的實心鋁材料零件以及粗加工和精加工氣缸蓋、缸體和電動汽車部件而設計。只需一次高效作業,M5C90就可以完成從粗加工到精加工的整個加工過程。切削深度可達4mm,工具壽命可延長五倍,加工時間縮短多可達200%。
此外,M5 刀具系列采用階梯技術,其極耐磨的聚晶金剛石 (PCD) 刀片呈螺旋狀排列并垂直交錯排列,可從軸向和徑向去除工件上的材料。一個齒具有修光刃幾何形狀,以進一步確保高質量、平坦的表面光潔度。修光刃刀刃保持在固定位置,無需進行耗時的設置。M5系列中的其他刀具包括用于精加工的 M5B90 面銑刀概念和用于小尺寸粗加工和精加工的 M5F90 組合銑刀。
向電動汽車的轉型有助于降低運輸排放量,而電動汽車可通過提高效率來加速其采用。利用鋁制組件的電動汽車每次充電可以行駛更遠,這有助于克服里程焦慮。汽車制造商通過選用專為鋁材而優化的加工工具,將能夠制造出高質量的鋁制電動汽車組件,從而助推綠色出行潮流。